很遗憾,因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无法获得最佳浏览体验,推荐下载安装谷歌浏览器!
在客户购买氩气刀时经常会提到ESD或者EMR手术,这两中手术都是内镜下氩气高频电刀对息肉的一种处理方式。
EMR和ESD具体如何操作,有何差异呢。
EMR——内镜下黏膜剥离切除术
EMR即内镜下黏膜剥离切除术,是利用注射和吸引或套扎等方法把扁平隆起性病变(早期胃肠癌、扁平腺瘤)和广基无蒂息肉等与其固有层分离,使其成为假蒂息肉,然后利用圈套或电切进行切除的技术。
EMR的适应症有:获取组织标本、消化道息肉、小于2cm且局限于黏膜层的消化道早期癌、部分来源于黏膜肌层和黏膜下层的肿瘤。
广义的EMR的具体操作方法有以下几种:
一、息肉切除法,即黏膜下内注射-切除法,分开黏膜下层,注入液体,充分的黏膜下内注射中使病变完全抬举,如果病灶小于2cm,使用一个圈套器就可以将之圈住,沿壁抬起,松开可能夹起的黏膜肌层,然后切除病灶。
二、透明帽法(EMR with a cap,EMRC),在内镜头端安装不同规格、不同平面或斜面的透明塑料帽对病变进行吸引、切除。内镜下对病变进行黏膜下内注射后,放射圈套器于透明帽前端凹槽内,透明帽对准所要切除的病变套至透明帽内,收紧圈套器电切病变,电切前同样稍放松圈套器使可能受累及的固有肌层回复原位。
三、套扎器法(EMR with a ligation,EMRL),内镜头安装套扎器,对准所要切除的病变吸引后,橡皮圈套住病变形成亚蒂样息肉,再在橡皮圈下圈套电切包括橡皮圈在内的病变。该法操作简便,电切过程中视野清晰,易于把握切除深浅度,局部损伤小,手术出血及并发症较少,较为安全。
ESD——内镜黏膜下剥离术
ESD即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是EMR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技术,内镜下使用高频电刀与专用器械,将胃肠道大于2cm的病灶(包括胃肠道早期肿瘤)与其下方正常的粘膜下层逐步剥离,以达到将病灶完整切除的目的。
具体的操作步骤有:
一、标记,应用针形切开刀或氩气刀特有的氩离子凝固术在病灶边缘0.5cm电凝标记切除范围;
二、黏膜下内注射液体前临床可供黏膜下内注射的液体有生理盐水、甘油果糖等;
三、预切开周围黏膜:沿标记点或标记点外侧缘应用针形切开刀切开病变周围部分黏膜,再用IT刀切开周围全部黏膜;
四、剥离病变,根据病变不同部位和术者操作习惯,选择应用IT、Flex或HOOK刀等剥离器械沿黏膜下层剥离病变;
五、创面处理,应用氩离子凝固术电凝创面所有可见小血管预防术后出血,必要时应用止血夹夹闭血管。
ESD的适应症有:直径大于2cm的胃肠道宽基息肉和无蒂息肉;胃肠道早癌即无淋巴和血行浸润、转移,无论病灶位置及大小,均能应用ESD切除;直径大于2cm的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等。去除大夫主观因素,氩气刀在做ESD手术过程中的使用情况往往是判断氩气刀质量的主要方面之一。